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賀信中作出的“兩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

首頁 > 科研進展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板塊俯沖起始時代的全球性地域差別

2022-11-25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板塊構造是地球區別于太陽系其他類地行星的主要構造特征。地球是人類和所有已知生命物種的共同家園,其宜居性的建立、改善和長期維持,包括生命活動所需營養物質的循環補給,適宜的大氣溫度、濕度、氧含量等等,都有賴于板塊構造驅動的地球各圈層持續不斷的物質-能量交換。板塊構造的提出至今已逾半個世紀,盡管已得到了廣泛驗證和支持,但是仍存在著很多未解之謎。其中,板塊構造的起始時間一直是爭議最大的熱點問題。

  根據現今板塊構造的地質地球化學研究和地球物理資料,科學家總結出一些板塊構造公認的識別標志,包含地球化學特征、高壓變質作用、洋殼殘片/蛇綠巖、古地磁等方面。這些標志和指標,用來確定顯生宙的板塊構造是成功的,但是推展到地球早期的太古宙就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用來識別和確認板塊構造的啟動時代,則出現較大的偏差,不同方法給出的板塊構造啟動時代可以從晚于10億年到早于40億年不等(圖1)。例如,通過研究金剛石的N含量及C-N同位素,科學家(Smart et al.,2016)認為南非Kaapvaal克拉通的金剛石中高的N含量及正的δ15N同位素指示地表巖石的再循環,板塊構造在35億年已經開始。通過研究金剛石中包裹體組分,有學者發現32億年前的金剛石中為單一的地幔巖石包裹體,而30億年以來的金剛石中開始出現榴輝巖包裹體,從而提出板塊構造可能發生在30億年以后(Shirey et al., 2011)。通過研究金剛石中硫化物包裹體的S同位素,科學家(Smit et al.,2019)發現30億年以來的硫化物包裹體具有太古宙地表環境的33S非質量分餾,板塊構造應發生在30億年以后。利用大陸地殼生長曲線在30億年開始趨于平穩,學者認為30億年開始出現陸殼的再循環,可能指示了板塊構造的啟動(Dhuime et al., 2012)。通過研究大陸地殼成分演化規律,有學者建立了大陸地殼成分與頁巖和冰磧巖中Ni/Co和Cr/Zn的聯系,認為在30億年開始出現大量長英質地殼,全球性的板塊構造應發生在30億年(Tang et al., 2016)。通過總結全球變質作用的地溫梯度,有學者認為在27億年左右,開始出現地球早期的雙變質帶,指示了板塊構造從此時開始(Brown, 2006)。同樣是變質作用的角度,有學者(Stern et al.,2005)則認為藍片巖(冷俯沖變質巖)的首次出現指示了板塊構造的啟動發生在10億年以后。區別于地球最早期的滯殼構造以垂向構造為主,板塊構造以水平方向的運動為主。在一些古老的克拉通記錄了古老的水平構造。例如,在格陵蘭島的研究發現大約有37-38億年的古老增生構造(Komiya et al.,1998),在西澳Pilbara克拉通發現有32億年的水平構造(van Kranendonk et al., 2007),在加拿大蘇必利爾克拉通發現有27億年的水平構造(Lin et al., 2005),都被解釋為板塊構造啟動的證據。地球物理的資料對板塊構造的啟動也有貢獻??茖W家在加拿大Slave克拉通發現有殘留的35億年的切斜界面,在96-124 km深處的傾斜角度低于20°,被解釋為板塊俯沖的痕跡(Chen et al., 2009)。在西澳Pilbara克拉通東部,科學家利用古地磁發現32億年的玄武巖記錄了古緯度的偏轉,可能反映了板塊構造驅動的水平運動(Brenner et al., 2020)?;谌A北克拉通的短周期密集觀測剖面資料,結合全球其他克拉通地球物理資料,有學者(Wan et al.,2020)指出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發生于20億年。

  上述研究給出的板塊構造啟動時代從晚于10億年到早于40億年。這樣的差別源于各類標志和指標之間的差異,也由地球早期地質記錄不完整導致的特定記錄實質上的區域性所致。因此,選擇一種普遍發育的地質記錄,觀察其中板塊構造相關指標的變化規律,或許能夠獲得更明確的認識。

  眾所周知,太古宙大陸地殼的最主要巖石單元,是英云閃長巖(tonalite)-奧長花崗巖(trondhjemite)-花崗閃長巖(granodiorite)組合(TTG巖套),可占大陸地殼巖石構成的50%以上,并且在全球各個太古宙大陸/克拉通都有高比例分布。同時,TTG巖石是硅飽和巖漿結晶的巖石,大量發育可定年礦物鋯石,可以準確定年,是研究早期地球動力學過程非常理想的研究對象。在TTG成因研究的50年歷史中,學術界傾向于認為TTG是由含水玄武巖在角閃巖相(中-低亞相系)至榴輝巖相(高壓相系)變質作用中經部分熔融形成。其中,中-低壓相系可能代表了大洋高原下地殼環境,而高壓相系則與俯沖作用相關。由于形成的壓力不同,TTG的微量元素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然而,TTG的形成并不僅僅依靠部分熔融過程,巖漿從形成到侵位過程中要經歷分離結晶和同化混染,這些過程會改造巖漿的微量元素含量,使得依靠微量元素判別形成壓力失去效力。例如,在南非和加拿大發育的TTG中均發現有斜長石堆晶的現象。由于斜長石中含有較高的Sr,而缺乏Y和重稀土含量,造成中低壓條件下形成的巖漿通過斜長石堆晶就能形成“高壓型TTG”。相比較而言, Ba在斜長石和長英質熔體間的分配系數趨近于1,即斜長石的堆晶不會造成巖漿Ba含量的變化。在主要造巖礦物中,Ba僅在鉀長石和黑云母當中相容。然而,這些礦物的加入也會造成巖漿K和Ni含量的升高,這與天然TTG的成分并不吻合。而對Ba不相容的礦物的分離結晶會造成巖漿Mg#的降低,這也與天然TTG成分不吻合。因此TTG中的Ba含量更可能代表巖漿形成時的組分。如果俯沖作用與大洋高原下地殼熔融形成的TTG巖漿在Ba含量有所不同,那么全球TTG中Ba含量隨時間的長期變化就能判斷俯沖作用的起始。

  基于上述認識,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廣宇、研究員Ross Mitchell和研究員郭敬輝聯合國際合作者,以太古宙平均玄武巖作為原巖進行了相平衡模擬。結果顯示,只有在低溫高壓的環境下能夠形成高Ba含量的TTG巖漿(圖2),即只有俯沖環境下才能形成高Ba的TTG巖漿。通過分析現有的全球不同克拉通的TTG數據庫,發現全球的TTG中Ba含量隨時間演化,曾出現過3次正向的改變,分別發生在37億年、31億年和28億年左右。進一步檢驗發現不同克拉通TTG中Ba含量的正向變化時間并不相同。其中,Slave克拉通的俯沖作用可能在40億年就開始了,北大西洋克拉通和Kaapvaal克拉通緊隨其后,分別在37億年和35億年開始出現俯沖作用。在30億年左右,俯沖作用已經涉及到了大多數的克拉通。而較為年輕的克拉通,如Superior克拉通,則在27億年開始出現俯沖作用(圖3)。這些與前人報道的區域地質記錄圖1是一致的。  

  板塊俯沖作用起始時代的地域差異性,受控于很多因素,包括巖石圈的厚度、地幔的溫度、巖石圈地幔和軟流圈地幔的密度差、放射性生熱元素含量等。在這些方面,地球并不是均勻的。因此俯沖作用的發生取決于各個因素的耦合,各方面條件均合適的地方便會率先發生俯沖作用。任何一處的水平運動不會孤立存在,而是通過其他地區有相應的運動來平衡。因此俯沖作用會相繼在全球各個位置相繼發生,最終形成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時間應該出現在27億年之后。這與地球長期的熱演化史是一致的(圖4)。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鏈接

圖1 不同作者提出的板塊構造啟動的時代

圖2 天然TTG與相平衡模擬、實驗巖石學結果對比(背景顏色黃色代表低溫,桔色代表高溫)

圖3 全球不同克拉通TTG中Ba含量隨時間的長期變化

圖4 地球熱演化歷史模型

打印 責任編輯:江澄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日本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