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自1921年非洲豬瘟在肯尼亞首次報道以來,現已擴散到全球。它雖不是人畜共患病,但豬感染后,發病率和病死率可高達100%,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非洲豬瘟病毒通過軟蜱蟲在野生豬科動物之間形成野外傳播鏈。經過長期進化,包括疣豬屬、巨林豬屬等在內的非洲野生豬科動物,對該病毒產生了天然抗性,表現為宿主可攜帶非洲豬瘟病毒,但無臨床癥狀,是研究非洲豬瘟抗性形成的寶貴遺傳資源。
昆明動物所張亞平院士團隊發揮對非合作優勢,聯合國際家畜研究所和尼日利亞國家公園管理局等研究力量,運用三代長片段測序技術,構建了普通疣豬和紅河豬的高質量基因組。同時,依托西南家豬分子育種與轉化醫學研究基地,研究團隊還構建了高質量滇南小耳豬參考基因組。
通過系統比較非洲野生豬科動物與歐亞家豬基因組的精細結構,他們發現非洲豬科動物共同祖先支系上產生的結構變異和選擇信號與T細胞免疫、病毒感染和淋巴組織發育相關。其中,體細胞重排后參與編碼T細胞受體的TRBV27基因在非洲豬科動物中存在284個堿基對的缺失,導致相關T細胞受體缺乏對應編碼區,影響其T細胞受體對抗原呈遞細胞的識別,這可能與對非洲大陸上古老病原的免疫應答相關。
研究人員對此前報道的與非洲豬瘟病毒抗性相關的CD163和RELA基因進行深入分析,發現與對非洲豬瘟病毒易感的歐亞家豬相比,非洲豬科動物的這兩個基因并未受到選擇或表現出快速進化的信號,這將有助于篩選家豬受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和致病關鍵基因,助力家豬抗病育種。國際著名刊物《分子生物學與進化》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原載于《科技日報》 2022-11-25 02版 綜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